close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原標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劉錕 張煜
上海制造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本月中旬,繼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從浦東基地順利轉場西安閻良後,第二架C919又在浦東機場第四跑道上首次飛上藍天;與此同時,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豪華郵輪,也排上瞭“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簽署合作協議,不久後中國第一艘豪華郵輪將在上海誕生……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作為中國制造業的發源地,上海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去年,面對實體經濟潛在的下滑危機,上海先後出臺《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提振實體經濟。就在全面回暖之際,上海再次放出重磅政策,出臺鞏固實體經濟能級50條舉措,持續為實體經濟發展添柴加火。根據意見,上海將加快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形成一批千億級的產業集群:6000億元的汽車產業、5000億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50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1500億元的高端能源裝備產業、1200億元的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擦亮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
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表示,上海正進一步謀劃推進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項國傢戰略,這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經信系統作為上海產業和信息化建設的主戰場,是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主力軍,就要按照十九大的戰略部署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要求,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對接“兩項國傢戰略”,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繼續聚焦落實中國制造2025,充分發揮建設“兩項國傢戰略”政策制度優勢,推動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50條、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政策的落地,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上走出發展新路。繼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把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服務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優先佈局方向,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上海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曾是新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制造業是上海的產業之基。新時代上海制造面臨新機遇新挑戰,要強化使命擔當、增強行動魄力,聚焦高質量發展和新動能培育,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為產業經濟註入新的內涵特質,構築形成新的戰略優勢。我們既要不忘初心、紮根實業,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瞄準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繼續打造一批“大國重器”。也要順應潮流、改革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擁抱互聯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老品牌註入新活力,重塑一批市場歡迎、質量卓越的“時代精品”。更要面向全球、對標一流,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加強與上海服務的功能互補,瞄準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上海名企”。另外,還要註重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推動產業經濟綠色發展;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完善企業服務,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營造最優生態。
作為中央在滬企業,無疑是打造“大國重器”的主力軍,科創中心建設的“急先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聚焦那些代表中國制造水平,對標全球最高標準的在滬央企。
中核工業
區域總部引領創新發展
核工業是國傢高科技戰略產業,也是國傢安全的重要基石。自1955年創立以來,中國核工業走過瞭從“以軍為主”到“軍民結合”的兩個30年。
第一個“以軍為主”的30年中,中國核工業取得瞭“兩彈一艇”的輝煌成就。先後突破瞭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研制建造技術,建立瞭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形成瞭一支高素質的核科技專業隊伍,確立瞭核大國地位。
第二個30年是“軍民結合”的30年,中國核工業開始將重點轉向為國民經濟服務。這一時期,核工業實現瞭核電的起步和發展,依靠在軍用核技術方面的積累,自主設計建造瞭國內第一臺核電站,並通過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研發瞭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除核電以外,核技術在醫藥、工業、農業等領域也取得廣泛應用,一批產品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填補瞭國內空白。其中,中核集團的放射性藥物在國內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碳13、碳14、碘125等產品國際領先,並依托反應堆和加速器技術,正在同位素生產、核特色醫療、質子治療、輻照加工、儀器儀表、環保等領域,加緊推出一批新產品。
過去的兩個30年,上海市一直給予核工業大力支持,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個30年,上海市強大的人才、經濟、工業和科技基礎為創建我國核工業、取得“兩彈一艇”輝煌成就做出瞭巨大貢獻。第二個30年,上海市見證瞭我國核電的起步和發展。例如,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就坐落在上海西南的杭州灣畔;上海電氣、寶鋼等兄弟企業為我國核電企業提供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性能、高質量、高可靠性裝備,他們生產的蒸汽發生器、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安全殼等關鍵設備支撐瞭核電的規模化發展和走出去;2015年以來,中核集團已先後有中核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中核(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中核海外投資有限公司、中核(上海)核電重水堆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等四傢新公司註冊上海浦東;2017年初,中核集團與上海市政府、中船集團共同簽訂瞭“海上核動力三台灣電動床工廠方投資平臺合作意向書”。
未來,依托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建設,中核集團與上海的合作還將進一步深化:一是開展軍民融合領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進海上浮動式核電站、核動力破冰船項目,依托上海現有優勢開展空間堆項目的合作。二是聯合上海相關企業,圍繞核電出口和“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組建上海先進核電裝備技術產業聯盟。三是繼重水堆技術研發公司之後,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第五中心、核科技轉化及產業孵化公司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影響力的尖端科研平臺和國際性組織引進和落戶上海,增強上海市的綜合競爭優勢和國內、國際影響力。四是與上海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合作,開展釷基熔鹽堆研究核後處理技術研究合作等,促進上海市核科技領域的產學研結合。五是建立以融資租賃、產業基金、對外結算為核心業務的中核集團資金、資本運作平臺,助力上海市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建設,助力上海科創中心發展。
特別是,中核集團還將在上海建設中核集團上海總部,計劃到2020年,中核集團上海總部建成,隨著上海總部的發展壯大,入駐人數、經濟規模將不斷增長。
展望未來,隨著中核集團上海總部的建設,中核集團將開啟和上海全方位合作的新篇章,服務上海市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共同引領全球核產業的創新發展。
電動床
上海航天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實踐者和見證者
2017年11月15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四號丙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同樣由上海航天研制的風雲三號D星等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無論是長征四號火箭還是風雲系列衛星,都見證者瞭中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每一步。
氣象衛星,國傢所需,民生所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氣象衛星的重要性。但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衛星氣象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堅持“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買星”,另一種則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但中國氣象局鄒競蒙等領導力排眾議,極力倡導自主研制。由此,上海航天開始承擔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研制項目。
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
從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到風雲三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已走過40年的發展歷程。如今,上海航天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目前有9顆衛星在軌運行,實現瞭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我國也成為繼美歐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自行研制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傢;也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傢。中國風雲衛星逐步完成瞭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形成瞭高、低軌穩定運行的立體業務格局,實現瞭業務化、系列化的發展目標。
並且,鑒於風雲系列衛星的成功穩定運行和效能的發揮,世界氣象組織已將風雲系列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與歐美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瞭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觀測網,中國氣象衛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伴隨著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共同成長的還有由上海航天抓總研制的長征四號火箭。長征四號系列火箭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與傾斜圓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其出色的性能和戰績,獲得國傢、省部級多項榮譽稱號,其中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獲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一等獎。主要包括長征四號甲(CZ-4A)、長征四號乙(CZ-4B)和長征四號丙(CZ-4C)三型火箭,均為常溫液體推進劑三級運載火箭。
未來,上海航天還將紮根上海,以科技為先導,堅持自主創新,全面深化改革,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推動我國進一步向航天強國邁進貢獻力量。
江南造船 履行軍工報國的使命
電動床
“作為軍工央企,江南造船要有使命感。這個使命就是確保國傢戰略落地,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履行保軍責任、確保軍工生產方面有所作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林鷗表示,作為一傢擁有152年悠久歷史的軍工企業,江南造船因軍工而生,靠軍工發展,始終圍繞軍工主業,致力於將自身打造成為打造國之重器的國之重企。
為瞭保證軍品質量,江南造船主動對接,通過提前策劃、組織保障、理順機制、體系提升,在技術研發、進度控制和服務保障等方面下足瞭工夫,牢固樹立瞭江南造船“講百年信譽,造一流產品”的質台灣電動床工廠量理念。
“提升軍品品質,必須強化技術研發,從本質上、源頭上控制質量,從技術體系上打造產品。”林鷗表示。為此,江南造船提出從創新發展入手,推動科技創新升級,努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並於2016年成立江南研究院,徹底改變瞭過去“照貓畫虎”的設計理念,通過統籌軍民品技術研發和設計力量,攻關重點在建產品的關鍵技術,突破產品質量關鍵瓶頸,在與高校、院所等單位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實現從江南制造到江南智造的創新發展。
江南造船向創新發展的轉變還體現在建造理念、建造工藝和建造管理等方面的變化。在船舶建造過程中,數字化技術貫穿於產品研制全過程,單一模型、數字驅動,是江南造船產品型號研制的核心理念。
除瞭數字化,江南造船還在智能制造方面積極探索。江南造船聯合設備廠商、設計院所,共同研發具備高新、智能的數字化、柔性化設備,並開發相應的智能系統,不斷完善數據庫,實現設備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糾偏、自我調整和自我檢測等自適應行為,達到一體化智能作業,建立數據集成管理、流程集成管理的精益制造生產模式。
林鷗指出,船舶科技日新月異,市場形勢風雲變幻,企業經營需要求新求變,但規規矩矩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的企業才能夠持續發展。
身在新時代,江南造船將在上海堅決履行軍工報國的職責,牢記使命,堅持創新發展,確保軍工產品按期保質交付,保障國傢重大戰略落地,將江南造船打造成為打造國之重器的國之重企。
中國航發商發讓大飛機盡早用上國產“心臟”
隨著中國首架國產客機C919首飛成功,越來越多的國人將目光投向瞭大飛機的動力心臟,期盼著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商用航空發動機早日裝備飛機翱翔藍天。
為瞭讓國產大型客機盡早用上國產心臟,現隸屬於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於2009年1月18日在上海成立之初,便開始向“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發起挑戰。
商用航空發動機在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研制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發動機雖然難度很大,但“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商發在踐行集團“創新驅動、質量制勝、人才強企”發展戰略時,始終註意結合民用航空發動機特點做到堅持樹立“三觀”:特殊理解市場、特別關註客戶、特別貫徹適航要求。
抓市場,是解決做民機出發點的問題,是瞄準市場和客戶出發。特別關註客戶,建立客戶需求對接機制,獲取需求,分解需求,落實需求,做到需求的動態管理,真正使商發成為客戶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抓適航,是解決能不能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檻問題。建立市場動態研究與對標機制,關註目標競爭對手,從技術、產品、成本、服務等各環節分析自身競爭力,制定相應競爭策略。
隨著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商發秉承集團戰略堅持自主研發、堅持軍民融合、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強化黨建,結合商發實際,推行實施“七個聚焦、七個堅持”――聚焦市場客戶,堅持遵循市場規則不動搖;聚焦項目任務,堅持尊重客觀規律不動搖; 聚焦資源條件,堅持開放合作共享不動搖;聚焦體系能力,堅持正向設計自主研發不動搖;聚焦IT使能,堅持兩化融合發展不動搖;聚焦人才隊伍,堅持引進培養並重不動搖; 聚焦黨建文化,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動搖。
目前,在國傢層面,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已被列為“十三五”百大工程項目之首,彰顯著國傢對於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的信心與決心。
自2009年初成立以來,商發公司在大飛機專項中承擔的大客發動機驗證機項目研制工作正有序推進。
商發將努力做到擺脫路徑依賴,擺脫技術自戀,擺脫產品自戀,向著建成民用航空發動機全球主制造商的目標奮進。
中國重燃 打造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重型燃氣輪機作為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重大技術裝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突破和發展的大國重器。“兩機”(航空發動機及重型燃氣輪機)專項也被列為“十三五”發展計劃中我國要實施的100項重點任務之首。作為“兩機”專項中的重型燃氣輪機項目已經落戶上海,目前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上海總部正在加緊建設。
重型燃氣輪機廣泛應用於燃氣發電、聯合循環分佈式能源系統中,以超級高效、清潔、靈活的特點,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發達國傢將其列為“保證能源安全、保持工業競爭力的戰略產業”。
“重型燃氣輪機產品的產業鏈很長,配套產業規模巨大,涉及機械、冶金、材料、電子等諸多工業部門,以及熱力學、燃燒學、制造工藝、控制理論等眾多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領域。自主研制重型燃機關系到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我國推進實施創新型國傢、低碳能源革命、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具有重要價值。”國傢“兩機”專項重型燃氣輪機工程行政副總指揮、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仇明表示,目前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能設計制造重型燃氣輪機的僅有美國的通用、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三菱等公司。通過重燃專項的實施,將建立起我國先進重型燃氣輪機的自主研發體系,有利於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突破國外企業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形成自主品牌。
重燃專項起步伊始,就確立瞭“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式、輕資產”指導思想。要想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必須打破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禁錮,以市場化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程度的調動研發隊伍的積極性。仇明說,對於“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兩類人才完全按照市場化方式確定薪酬水平。同時,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與此相適應,在制度設置上,重燃專項要“一切為瞭研發,一切圍繞研發,一切服務於研發”。
據透露,中國重燃正在上海開展重型燃氣輪機試驗驗證基地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預計將在2019年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中國重燃將通過重型燃氣輪機國傢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突破重型燃氣輪機設計技術、高溫部件制造技術和運行維護技術,解決燃氣發電項目設備瓶頸,在國內基本形成完整的重型燃氣輪機產業體系。
E8E8E4CDBD4AD2E1
原標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劉錕 張煜
上海制造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本月中旬,繼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從浦東基地順利轉場西安閻良後,第二架C919又在浦東機場第四跑道上首次飛上藍天;與此同時,舉足輕重的重大項目豪華郵輪,也排上瞭“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簽署合作協議,不久後中國第一艘豪華郵輪將在上海誕生……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作為中國制造業的發源地,上海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去年,面對實體經濟潛在的下滑危機,上海先後出臺《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提振實體經濟。就在全面回暖之際,上海再次放出重磅政策,出臺鞏固實體經濟能級50條舉措,持續為實體經濟發展添柴加火。根據意見,上海將加快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形成一批千億級的產業集群:6000億元的汽車產業、5000億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50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1500億元的高端能源裝備產業、1200億元的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擦亮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
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表示,上海正進一步謀劃推進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項國傢戰略,這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經信系統作為上海產業和信息化建設的主戰場,是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主力軍,就要按照十九大的戰略部署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要求,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對接“兩項國傢戰略”,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繼續聚焦落實中國制造2025,充分發揮建設“兩項國傢戰略”政策制度優勢,推動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50條、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政策的落地,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上走出發展新路。繼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把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服務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優先佈局方向,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上海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曾是新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制造業是上海的產業之基。新時代上海制造面臨新機遇新挑戰,要強化使命擔當、增強行動魄力,聚焦高質量發展和新動能培育,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為產業經濟註入新的內涵特質,構築形成新的戰略優勢。我們既要不忘初心、紮根實業,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瞄準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繼續打造一批“大國重器”。也要順應潮流、改革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擁抱互聯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老品牌註入新活力,重塑一批市場歡迎、質量卓越的“時代精品”。更要面向全球、對標一流,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加強與上海服務的功能互補,瞄準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上海名企”。另外,還要註重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推動產業經濟綠色發展;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完善企業服務,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營造最優生態。
作為中央在滬企業,無疑是打造“大國重器”的主力軍,科創中心建設的“急先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聚焦那些代表中國制造水平,對標全球最高標準的在滬央企。
中核工業
區域總部引領創新發展
核工業是國傢高科技戰略產業,也是國傢安全的重要基石。自1955年創立以來,中國核工業走過瞭從“以軍為主”到“軍民結合”的兩個30年。
第一個“以軍為主”的30年中,中國核工業取得瞭“兩彈一艇”的輝煌成就。先後突破瞭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研制建造技術,建立瞭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形成瞭一支高素質的核科技專業隊伍,確立瞭核大國地位。
第二個30年是“軍民結合”的30年,中國核工業開始將重點轉向為國民經濟服務。這一時期,核工業實現瞭核電的起步和發展,依靠在軍用核技術方面的積累,自主設計建造瞭國內第一臺核電站,並通過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研發瞭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除核電以外,核技術在醫藥、工業、農業等領域也取得廣泛應用,一批產品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填補瞭國內空白。其中,中核集團的放射性藥物在國內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碳13、碳14、碘125等產品國際領先,並依托反應堆和加速器技術,正在同位素生產、核特色醫療、質子治療、輻照加工、儀器儀表、環保等領域,加緊推出一批新產品。
過去的兩個30年,上海市一直給予核工業大力支持,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個30年,上海市強大的人才、經濟、工業和科技基礎為創建我國核工業、取得“兩彈一艇”輝煌成就做出瞭巨大貢獻。第二個30年,上海市見證瞭我國核電的起步和發展。例如,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就坐落在上海西南的杭州灣畔;上海電氣、寶鋼等兄弟企業為我國核電企業提供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性能、高質量、高可靠性裝備,他們生產的蒸汽發生器、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安全殼等關鍵設備支撐瞭核電的規模化發展和走出去;2015年以來,中核集團已先後有中核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中核(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中核海外投資有限公司、中核(上海)核電重水堆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等四傢新公司註冊上海浦東;2017年初,中核集團與上海市政府、中船集團共同簽訂瞭“海上核動力三台灣電動床工廠方投資平臺合作意向書”。
未來,依托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建設,中核集團與上海的合作還將進一步深化:一是開展軍民融合領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進海上浮動式核電站、核動力破冰船項目,依托上海現有優勢開展空間堆項目的合作。二是聯合上海相關企業,圍繞核電出口和“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組建上海先進核電裝備技術產業聯盟。三是繼重水堆技術研發公司之後,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第五中心、核科技轉化及產業孵化公司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影響力的尖端科研平臺和國際性組織引進和落戶上海,增強上海市的綜合競爭優勢和國內、國際影響力。四是與上海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合作,開展釷基熔鹽堆研究核後處理技術研究合作等,促進上海市核科技領域的產學研結合。五是建立以融資租賃、產業基金、對外結算為核心業務的中核集團資金、資本運作平臺,助力上海市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建設,助力上海科創中心發展。
特別是,中核集團還將在上海建設中核集團上海總部,計劃到2020年,中核集團上海總部建成,隨著上海總部的發展壯大,入駐人數、經濟規模將不斷增長。
展望未來,隨著中核集團上海總部的建設,中核集團將開啟和上海全方位合作的新篇章,服務上海市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共同引領全球核產業的創新發展。
電動床
上海航天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實踐者和見證者
2017年11月15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四號丙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同樣由上海航天研制的風雲三號D星等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無論是長征四號火箭還是風雲系列衛星,都見證者瞭中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每一步。
氣象衛星,國傢所需,民生所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氣象衛星的重要性。但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衛星氣象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堅持“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買星”,另一種則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但中國氣象局鄒競蒙等領導力排眾議,極力倡導自主研制。由此,上海航天開始承擔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研制項目。
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
從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到風雲三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已走過40年的發展歷程。如今,上海航天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目前有9顆衛星在軌運行,實現瞭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我國也成為繼美歐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自行研制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傢;也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傢。中國風雲衛星逐步完成瞭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形成瞭高、低軌穩定運行的立體業務格局,實現瞭業務化、系列化的發展目標。
並且,鑒於風雲系列衛星的成功穩定運行和效能的發揮,世界氣象組織已將風雲系列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與歐美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瞭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觀測網,中國氣象衛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伴隨著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共同成長的還有由上海航天抓總研制的長征四號火箭。長征四號系列火箭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與傾斜圓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其出色的性能和戰績,獲得國傢、省部級多項榮譽稱號,其中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獲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一等獎。主要包括長征四號甲(CZ-4A)、長征四號乙(CZ-4B)和長征四號丙(CZ-4C)三型火箭,均為常溫液體推進劑三級運載火箭。
未來,上海航天還將紮根上海,以科技為先導,堅持自主創新,全面深化改革,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推動我國進一步向航天強國邁進貢獻力量。
江南造船 履行軍工報國的使命
電動床
“作為軍工央企,江南造船要有使命感。這個使命就是確保國傢戰略落地,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履行保軍責任、確保軍工生產方面有所作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林鷗表示,作為一傢擁有152年悠久歷史的軍工企業,江南造船因軍工而生,靠軍工發展,始終圍繞軍工主業,致力於將自身打造成為打造國之重器的國之重企。
為瞭保證軍品質量,江南造船主動對接,通過提前策劃、組織保障、理順機制、體系提升,在技術研發、進度控制和服務保障等方面下足瞭工夫,牢固樹立瞭江南造船“講百年信譽,造一流產品”的質台灣電動床工廠量理念。
“提升軍品品質,必須強化技術研發,從本質上、源頭上控制質量,從技術體系上打造產品。”林鷗表示。為此,江南造船提出從創新發展入手,推動科技創新升級,努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並於2016年成立江南研究院,徹底改變瞭過去“照貓畫虎”的設計理念,通過統籌軍民品技術研發和設計力量,攻關重點在建產品的關鍵技術,突破產品質量關鍵瓶頸,在與高校、院所等單位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實現從江南制造到江南智造的創新發展。
江南造船向創新發展的轉變還體現在建造理念、建造工藝和建造管理等方面的變化。在船舶建造過程中,數字化技術貫穿於產品研制全過程,單一模型、數字驅動,是江南造船產品型號研制的核心理念。
除瞭數字化,江南造船還在智能制造方面積極探索。江南造船聯合設備廠商、設計院所,共同研發具備高新、智能的數字化、柔性化設備,並開發相應的智能系統,不斷完善數據庫,實現設備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糾偏、自我調整和自我檢測等自適應行為,達到一體化智能作業,建立數據集成管理、流程集成管理的精益制造生產模式。
林鷗指出,船舶科技日新月異,市場形勢風雲變幻,企業經營需要求新求變,但規規矩矩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的企業才能夠持續發展。
身在新時代,江南造船將在上海堅決履行軍工報國的職責,牢記使命,堅持創新發展,確保軍工產品按期保質交付,保障國傢重大戰略落地,將江南造船打造成為打造國之重器的國之重企。
中國航發商發讓大飛機盡早用上國產“心臟”
隨著中國首架國產客機C919首飛成功,越來越多的國人將目光投向瞭大飛機的動力心臟,期盼著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商用航空發動機早日裝備飛機翱翔藍天。
為瞭讓國產大型客機盡早用上國產心臟,現隸屬於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於2009年1月18日在上海成立之初,便開始向“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發起挑戰。
商用航空發動機在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研制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發動機雖然難度很大,但“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商發在踐行集團“創新驅動、質量制勝、人才強企”發展戰略時,始終註意結合民用航空發動機特點做到堅持樹立“三觀”:特殊理解市場、特別關註客戶、特別貫徹適航要求。
抓市場,是解決做民機出發點的問題,是瞄準市場和客戶出發。特別關註客戶,建立客戶需求對接機制,獲取需求,分解需求,落實需求,做到需求的動態管理,真正使商發成為客戶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抓適航,是解決能不能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檻問題。建立市場動態研究與對標機制,關註目標競爭對手,從技術、產品、成本、服務等各環節分析自身競爭力,制定相應競爭策略。
隨著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商發秉承集團戰略堅持自主研發、堅持軍民融合、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強化黨建,結合商發實際,推行實施“七個聚焦、七個堅持”――聚焦市場客戶,堅持遵循市場規則不動搖;聚焦項目任務,堅持尊重客觀規律不動搖; 聚焦資源條件,堅持開放合作共享不動搖;聚焦體系能力,堅持正向設計自主研發不動搖;聚焦IT使能,堅持兩化融合發展不動搖;聚焦人才隊伍,堅持引進培養並重不動搖; 聚焦黨建文化,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動搖。
目前,在國傢層面,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已被列為“十三五”百大工程項目之首,彰顯著國傢對於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的信心與決心。
自2009年初成立以來,商發公司在大飛機專項中承擔的大客發動機驗證機項目研制工作正有序推進。
商發將努力做到擺脫路徑依賴,擺脫技術自戀,擺脫產品自戀,向著建成民用航空發動機全球主制造商的目標奮進。
中國重燃 打造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重型燃氣輪機作為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重大技術裝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突破和發展的大國重器。“兩機”(航空發動機及重型燃氣輪機)專項也被列為“十三五”發展計劃中我國要實施的100項重點任務之首。作為“兩機”專項中的重型燃氣輪機項目已經落戶上海,目前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上海總部正在加緊建設。
重型燃氣輪機廣泛應用於燃氣發電、聯合循環分佈式能源系統中,以超級高效、清潔、靈活的特點,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發達國傢將其列為“保證能源安全、保持工業競爭力的戰略產業”。
“重型燃氣輪機產品的產業鏈很長,配套產業規模巨大,涉及機械、冶金、材料、電子等諸多工業部門,以及熱力學、燃燒學、制造工藝、控制理論等眾多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領域。自主研制重型燃機關系到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我國推進實施創新型國傢、低碳能源革命、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具有重要價值。”國傢“兩機”專項重型燃氣輪機工程行政副總指揮、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仇明表示,目前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能設計制造重型燃氣輪機的僅有美國的通用、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三菱等公司。通過重燃專項的實施,將建立起我國先進重型燃氣輪機的自主研發體系,有利於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突破國外企業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形成自主品牌。
重燃專項起步伊始,就確立瞭“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式、輕資產”指導思想。要想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必須打破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禁錮,以市場化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程度的調動研發隊伍的積極性。仇明說,對於“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兩類人才完全按照市場化方式確定薪酬水平。同時,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與此相適應,在制度設置上,重燃專項要“一切為瞭研發,一切圍繞研發,一切服務於研發”。
據透露,中國重燃正在上海開展重型燃氣輪機試驗驗證基地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預計將在2019年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中國重燃將通過重型燃氣輪機國傢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突破重型燃氣輪機設計技術、高溫部件制造技術和運行維護技術,解決燃氣發電項目設備瓶頸,在國內基本形成完整的重型燃氣輪機產業體系。
- 全視曲面屏 三星note8 64G西安僅5850元
- 成都牽手紐約: 龍的傳人擁抱成都熊貓
- 2018將實施的商業新政
- 杭州新地標??泛海釣魚臺江景房福利 花落“走心”網友@1@
- 2015年西安重點中小學教育地產一覽 拿走不謝
E8E8E4CDBD4AD2E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